现在我正在教培中心外面的椅子上等待小朋友上美劳课,距离我准备回国自我隔离和结束在酒店集中隔离也已经有 1 周了。内心还是没有完全接受我已经结束了上一个阶段的人生状态:

  • 单身(新加坡)
  • 在外企上班
  • 在国外上班

如此大的转变,不应该让上一阶段的经历白白浪费,况且这段经历时如此珍贵,满满的收获。如果可以,我愿意之前这么多年的人生都是如此精彩。趁和其他爸爸妈妈一样无聊的等待时间,何必对此作个回顾,遗惠于己于人。

下面,我将以重要性为准来对述说在这段人生经历带来启发和收获。

语言

这里的语言大部分是指英文,在少数情况下,新加坡的华语也有自己特色。

英文

依稀记得 HR 面试时,用英文自我介绍,那糟糕的表现居然也能通过,心想那其实英语要求不高吧。从入境到住旅店和去逛商场,遭受到现实的毒打。我 6 级考试时通过的,而且平时在工作和玩游戏,并没有对英文资料和信息,并没有多少的排斥,自认为读写完全 OK。但是生活英语是个空白,因为在教科书里给的例子和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的场景相比,九牛一毛。总是一种心里有很多单词,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正确的话来表达。

举个例子,当我在大中酒店里住的时候,最初只定了 3 天,在第四天时,我继续住在那个房间,所以心里想的是我需要表达续订,当时脑海里"renew",“rebook”,“continue to book”,“longthen” 来回闪烁。在实际沟通的时候,我使用了 “want extra days, the same room” 的表达成功的预定了多 2 天放假。但实际上在客房接待给我的回执上正规的说法是 extend

另外一个例子,客房服务有天来做杀虫任务,一开始她说了个单词,她重复了 2 遍,我完全没听过的一个单词,她说个华人,所以接着说中文。说需要撒一些药粉在下水道,防止滋生一些害虫。想想在中国的英语教育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场景。但是如果你在英语世界,类型“下水道”,“害虫”,这些说最基本最基本的单词。

词汇量

以上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我词汇量不够,我之前做过的测试,现实的词汇量有 6、7 k 但是集中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行业,严重的偏科。词汇量的问题导致我组织语言的时候,缺少关键信息,导致讲英文的时候,经常卡壳。

如何提供词汇量呢?我没有特别的训练它。计算机行业里的英文不是大问题。但是说到日常工作中的词汇,在新加坡的时候,我选了几个资讯源在碎片时间里学习下,接触下真正英语世界的时间是怎么样的。

  1. www.irf.fr 选择英文版 (不要随意访问,不光光是被 ban ,而且如果用 vpn 访问他,你的 vpn 的 ip 很快就被 ban 点,非常的牛逼)
  2. Stratstimes 网站或者 app
  3. cna。这个是我买的 三星 galaxy tab 12 里内置的新闻源。
  4. 后来也看南华早报

用 iPhone 看网页版本时有个好处,如果遇到不懂的单词,可以选中后选择 look up,从而查看英文的释疑,这就引出了我的另一个收获。在上大堂课之前,我花了 400 新上了一对一 session。 Debora 老师给了一个最最有用的技巧。

  • 不要用 bilingual dictionary 学新单词。

这是我的 tutor 说的原话,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

  1. 不要用bilingual dictionary 学动词、形容词、副词
  2. 但可以用 bilingual dictionary 学名词,或者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些场景下用双语词典没问题。

因为实际上,英文和汉语在句法和行文方面有巨大的差异,甚至于在词汇上也巨大的不同,所以用汉语去尝试解释英文,本来就是失真的过程,如果在我们用英文沟通时,你会下意识把中文翻译为英文,利用汉译英的反向,出来的结果也是大大的错误。这也是我领悟到的第二个原则

  • 不要翻译中文为英文

我们的公司的英文老师 Andy 在开堂第一课就反复强调。这个原则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没那么简单。我的看法:如果我们明确知道怎么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出来,我们自然不会使用翻译的翻译的方式。翻译只是一种 fallback 的方案——所以最根本的解决方式还是尽可能的学习新的句式、单词、短语、俗语等

语法,尤其是如何遣词造句

当你的词汇量不够时,你用某个主语(通常你会不由自主的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开始组织你的句子的时候,会发现接不下去了了,因为后面需要一个从句或者一个名词或者形容词,但我就不知道怎么说,造成的卡壳。所以,我经常会需要尝试一次,然后修改下,再说出来。这种方式在书写时问题不大,可以改;如果在口语交流的时候,则会非常的不通顺,流程。

在遇到自己不会表达时,我会在看资料和书、电影时候特意留意下英美的日常口语里的说法是怎么样的,然后记下来。重点是哪些我之前用我自己的方式说出来的,可能是不正宗,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

我发现对比着学习容易记得住。想想很久之前,我也是看了很多英文电影,却从来没发现那种语法、句式有多奇怪需要特别注意。在新加坡期间,受迫情况下,需要用英文来表达观点、描述事情时候总是觉得捉襟见肘,觉得到处都需要补齐。我的之前的英文水平就像一个破洞的墙,太多洞洞了。所以,平时都不知道哪里有洞,当遇到雨天时候,才发现头顶有、背上有、胳膊上有。所以下次下雨时,我就特别的注意到,头顶上下雨——从而知道怎么补这个洞。

说实话,这是我的学习方式,从高中时就开始的,所以我从来不预习,总是自己先想一个思路、一个解法,然后和老师讲的、课本上的比较哪个更高效、高明。从结果来看,这种方式并不高效,时常走了歪路,也导致我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名门,想改也无法改掉。

目前,我还在上课外的英文课,除了训练我的听力和我的语法外,我的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学习英文里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组织长句子。目前最大的收获之一:

  • 从句 以及 省略的从句作为后置定语

There is a story attached to this island (出自白莲花度假村 s2e4)

  • 副词短语,大量的副词短语,这是和中文非常不同的一点。最突出的用法,用副词短语可以放在句末作为修饰、进一步的说明、解释——所以可以防止大量的副词短语。使用不同的 副词短语,可以很轻松的做出长句子,而且很优美。

    The Singapore economy has recovered in a large amout despite the shadow of globlal recession since spread of Covid-19 pandemic.

随着学的越多,英文的句子还是非常讲逻辑的,很多新的用法其实也合乎基本语法。当然在看《边缘世界》(Peripheral)的时候,我发现在 inform English 里存在大量不符合语法的情况,但其实看到出来,它是省略的那部分,所以也不存在尔一行。

我的体会,为了高效的交流,日常口语里会省略掉尽可能多的东西,同时不失真。类似在计算机科学里的哈夫曼树——追求最少的编码,表达最多的含义,具备完备性和灵活性。因为语言的本质就是为了交流,高效地交流。

重音和略读、连读

在收听英语时,语调也是很重要, 语调是 intonation(我还不知道 intonation 和 tone 的区别)。语调的高低轻重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传递关键信息,因为在收听或者你说的时候,比较难做到 100% 的清晰表达和接收,语调可以帮助我们让关键性能能凸显。所以即使我们只是抓住了几个关键字,然后脑补剩余部分——这个也是我之前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技巧。印度英语、越南的英文有些时候发言变化很大,当你听他说的时候,你可能需要先判断说的单词,此外你还需要识别他说的内容。

在公司培训的老师和我现在正在上的辅导课里,老师都强调,中国人说英语的通病是会把每个音节都发出来,没有重音,缺少连读、略读。对 native speaker 而言,可以听懂但是不够自然。我说下我的理解:每个音节都读出来是为了表示我认识这个单词知道怎么读,所处的状态是正在学习,为了考试,追求准确性;而对于 native speaker 而言,语言本身是熟悉的不需要学习,他们是为了交流,追求的高效,所以他们一定会在不引起二义性的情况下大量使用略读、连读。

这两者不矛盾,前期我们努力做到准确的说出每个单词,因为我们不知道 native speaker 怎么略读的规则;但同时需要学习,他们连读、略读的规则。这是为了:

  • 模仿 native speaker 说话
  • 能听懂别人的略读和连读(即使你不想他们那样说)

略读和连读是高级形态,不必大踏步,从最简单、最常用的例子开始。例如:

  • I`d like to learn new programming language every year.

中式英语

到了新加坡之后,才发现新加坡英语如此难懂,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慢慢接触到之后,我愿称之为语言杂交到产物——用粤语的语调讲英文。所谓 singlish 包含两部分,语调和词汇、特殊语法。在 Youtube 山有个叫 Paul 的人有一个专题非常专业,感兴趣可以收看它。让我最难以理解的是他们本地人说英语的语调和速度——在公交车上如果他们在对话,你可太难听懂了。大部分 PJ 在和我们说英语时,他们其实在努力用标准英语来交流,实际上他们私下不是那样说的。

口音

在我们周围的同事里,不同的口语难懂的难易程度,我排个序(从难到易)。

印度 >= 新加坡 >= 马来 > 越南 > 泰国 > 中国

所以我们之前学习的英语,我愿称之为实验室英语标准英语,理想情况。但实际上你在外面遇到的,不会和你学习时那般的实验室环境。这是你去别的国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否则留个你的沮丧。

必须承认,如果你英语水平够高,口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掉一部分。

英语学习的误区

根据我上次去普吉岛在出租车上的经历,我说的英语,那个泰国出租车司机听不懂,但是我的同事,在旁边,他知道我在问什么。因为我用中翻英的方式说,而他用英翻中的方式来理解——中间的误解反而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之前的英语理解是最容易的。其实最切身的提供,就是逐句逐词翻译的方式来学习英语。

中国英语教育里最大的问题是,官方潜移默化的使用翻译的思维来教授英语。

  1. 双语词典滥用,上文已经解释过了,中文和外文并不是 1 对 1 。所以任何一个方向的翻译转化都是有损的。

    这里建议我们教育行业能够扭转这种错误的方式。在开始学习阶段可以用双语来教授一些基础的用来解释词汇的基础句子,类似 meta 词汇。诸如:

    • noun, adjective, verb, a form of verb, where clause, past tense, present perfect
    • affimtive, negative, active voice
    • in some ways, in certain degree, generally, basically
    • Good, bad, huge, tremendous, evil

    这些基础的英文表达方式,足以描述、解释更高级的词汇、短语。想想我们给小朋友如何解释更高级的词语。他们不知道高级词语,但我们和他们交友是没有问题,对不对。我们和他们表达意图的时候是粗粒度的,高级词汇是为了区分细微、带有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小朋友而言,定性的问题直接通过句子表达;程度、数量我们都是用叠词、比喻来表达的啊

    • 超级无敌
    • 超高高高高高的楼
    • 像天一样高

    所以,第一步是让老师和学生具备 meta 语言的表达和接收;如果你注意查英英翻译的方式,你一定会有所体会,我举个例子。

    image-20221204163404530
  2. 早期在教材里,包括从民国起,国民素质和教育基础不够,被迫翻译很多英文为中文。建国后,这种观念一致延续,比方人名、国名、专有名词。典型的:

  • 柏拉图(Plato)
  • 白俄罗斯(Belarus)
  • 笛卡尔坐标系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 近视(myopia)

即使你知道中文,非常熟悉,当第一次遇到他们,你还是不知道。而且这些词往往是非常关键的信息,错误的理解往往会丢失整个句子的含义的获取。

  1. 在二十世纪,需要抛弃狭隘的文化自信。

    有一些生居要职的跳梁小丑,说要禁止英文在官方文件里的出现,取消英文在基础教育里的一等地位。这些人的视野极其狭隘,凡是一个懂点外语,用起来的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不久前去世的长者,他说懂外语的,通过阅读外语的信息,用外语和别人交流获取更紧密的联系。他是绝对不会去否认英文这种交流工具的重要性。而且文化自信不是说中文信息传播的文化就说强大。

    就算你有多么旷世的文化产品,无法表达为外国人能理解的文化,谈何文化输出。在小圈里的文化发展根本不是文化自信——井底之蛙的自言自语。

    如今在美国红的发紫的韩国组合,blackpink 和防弹少年。他们虽然唱的歌是韩语,但社交媒体和歌迷见面会人家说英文,妨碍韩流席卷世界里吗?

    如果教育部真的采用倒退的观念,那么那些对英文更重视的人,反而成为一种新的职业人群。因为你不可避免要和外交交流,目前世界上最最流行的语言上英语无语——中国还没强大到需要别人使用中文来和你交流。这种主流语言切换,在短时间(指 100 年内)内完成,需要使用武力,如战争、占领等入侵方式来完成;妄想通过强大的文化输出,来达成这种语言的交替,估摸需要 一二百年来缓慢达成。

文化和社会环境

1. 公共秩序

新加坡建国不久,属于一个华人社会占主流的地方,但是开国时他们意识到他们必须要依赖、向最强大的国家靠近,接收最先进的文化。这样就是为何他们虽然上华人社会,却是亲美的英联邦成员——他们的插座上英式的。我总结下他们的特点

  • 勤奋、聪明。你会看到社会上大企业和国家机关、体育明星很多都是华人。同时导致新加坡也是过劳城市榜单上的常客。
  • 礼貌。食堂、超市、快递员服务员结束服务时,非常的礼貌。一直会说谢谢;回国之后,我去做核酸、超市结账、餐馆里服务员和顾客之前很少听到“谢谢”。新加坡的手动扶梯时左立由行的,大家会主动的让出位置,让走电梯的人右侧通行;电梯和地铁严格的执行,先出后进;相反,我刚刚结束隔离下直行电梯时,其他人都抢在我面前出去,即使我的行李箱在最外面。上地铁也是,门一开,大家都是一股脑的往里冲,我猜测上为了抢座位。
  • 汉语能不能打天下?确实如果你在华人聚集区,可行。大部分公立机构和医院、商店都有华人同时也有其他裔人员。而但是一些服务电话,如新电信的客服,基本上都是印度裔人士,所以如果你不懂英文,那么你的生活便利程度将会很受限制。我有一次预定了 pest control,打电话的人讲汉语,但是来实施的人却是印度人或者马来人,我当时刚刚到新加坡才1个月,水平非常差,而且心理还有点恐惧说英文,所以当时我想问问喷的药剂对人体有没有害。心里想的是怎么用英文说喷的药剂?drug/thing。 我选择了 thing,他回我说是 chemical is safe for human beings.

关于手扶梯左立右行好还是任意站立好?

我的答案,倒是两者相比,没有明显优劣。

  1. 左立右行。 突出更多个性的需要,那就1 e是要走快的人就走快更多。慢的人因为要排队,导致队伍很长。类似新加坡的精英教育,让出色的人更出色,放弃那些后进者。
  2. 两边都站人。是牺牲了部分人员的快速通行的权力,但是整体而已,效率是最高的。当然那些需要快速通行的人,可以求助于其他渠道。比方说走楼梯,但是很累。类似文革时候的大锅饭,追求平等而不是公平。img

至于社会效率怎么衡量,我其实不知道,可能是价值观的产物;类似美国社会有不世的天才,也有惨无人寰的暴徒,在形式上发送每个人的权力。一些比较佛性的国家,例如尼泊尔,年年位居幸福感最高的 top 榜单,但是真多需要这样的社会吗?

2. 社会习惯

他们的生活方式受西方和中国的双重影响,相互融合;

  • 养老。他们老年人很多都在工作。见的最多的是餐馆和食阁里的服务人员,另外出租车司机也很多事6、70岁的人士。

  • 对老人和残障人士友好。也许是因为这个人群却是需要外出工作和日常生活,所以轮椅道、lift,还有各种乐龄活动和措施,在各个社区中心不定期举行。

  • 新加坡的 app 整体做的非常差,而且缺少超级 app,类似微信、支付宝这样服务,有点像大集市形态。严重依赖 Facebook 来做信息发布;Google 服务为基础服务,如邮箱、和以 Gmail 为凭证的认证链。

  • 新加坡看电影,没有一个“大众点评”,这样的应用来缩短和整合用户和影院的距离,而且购票都有自己的院线,类似去 Golden Village 看电影,你去取 iGV 上购买。包括订酒店,也是在 Google 里搜索,然后跳转到酒店自己上线的订票系统上订票。似乎他们都喜欢这种方式;而中国的用户可能更喜欢携程和点评这种超级 app 来一站式完成。

  • 中医在医疗体系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你随处可见中医的诊所,公司的医疗保险还包括针灸和推拿。

  • 新加坡航空公司机票是只需要姓名就可以订票,其实你可以从国外的影视节目里能看到,有人会给别人送机票,让他去某个地方。国内的机票可不是这样,需要知道身份证或者护照号。

  • 新加坡的公司,移动支付还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摊位,如老伴豆花,都不支持移动支付 (另外,人家不叫移动支付 mobile pay,而是 touchless pay)。然后 voucher、抽奖是主流营销活动。

    — 时间分割线 12 Nov, 2022 —

    气候

    在去之前我查阅资料,气温维持在30+ 摄氏度,心里还有点小怕。到了之后反而觉得气候不错,偶尔几天会非常热,但是这里的雨也很多,所以体感温度并不是很高。

    体育运动

    在新加坡,每天晚上我穿上短袖短裤,11 pm 也可以出去跑跑。现在的中国 12月份,寒潮肆虐,稍微在外边站着就要冻僵了,我一点都不想去外面跑步;正好接着进行在隔离酒店养成的习惯——做俯卧撑。从之前一口气只能做 30 个,最近居然可以一口气做到 70 个。

    — 时间分割线 25 Nov, 2022 —

    基础设施

    你很难相信,新加坡的水电和电信服务有多落后。网站和 app 要么出现无法付款,卡住,要么,每次支付都需要重新填写所有信息,冗长的步骤一步错就要全部重新填写。今天才发现,我的水电账号注销之后,多余的钱要支票寄给我,可是我已经离开新加坡了啊?

    刚刚写邮件问咋回事,他怎么寄到我手上。

    (持续更新中)